秭归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 宋发安
(2014年4月)
一、桃叶橙的特点及其辉煌的历史
桃叶橙系湖北秭归县于1956年从实生甜橙中选育出的地方良种,因其春梢叶片呈披针形,狭长似桃叶,故名桃叶橙。原产秭归县屈原镇龙马溪村,经过多年选育,筛选出8号、18号和后代139号3个最优单株。全国也有8个省引种栽培,以秭归、兴山种植的品质最佳。桃叶橙是我国三大地方良种之一,曾多次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桃叶橙果实扁圆形,果皮橙红光滑,厚0.3厘米,单果重150—180克,核少,每果平均4.1粒,果汁含量51.1%,可溶性固形物14—16%,含酸量0.5克/100毫升,甜味浓、有香气、细嫩化渣、品质极好。11月上、中旬成熟,耐贮运。该产品因其特有的品质,多次荣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一九六八年推广至全县,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全县累计高接换种二十余万株,6000多亩,产量250万公斤。
1968年10月,武汉军区派齐新祥等7人到龙江大队,驻守桃叶橙8号、18号母本树长达3年之久,果实成熟后由部队亲自采收、包装、用炮艇运送到武汉,再转运到国务院。毛主席曾品尝和赞美过桃叶橙。
1973年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在广西柳州召开的全国柑桔鉴评会上获最高分。
1975年12月在福建漳州召开的全国柑桔鉴评会上,获第一名。
1989年12月农业部在江西召开全国优质水果鉴评会,秭归桃叶橙被评为农业部优质果品
1995年和2007年均获中国农博会金奖。
二、桃叶橙产业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桃叶橙产业逐步走向衰落。据调查,全县其他产柑乡镇桃叶橙基本绝迹,仅屈原镇的龙马溪村、西陵峡村、长江村还保留着少量桃叶橙,总面积不足2500亩,实际产量约150万公斤。桃叶橙产业由辉煌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是过去在推广桃叶橙种植上有很大的盲目性,没有做到适地适栽。如桃叶橙生长发育要求年平均温度在17—18℃,年有效积温5500℃,我县适栽地带在海拔高度350米以下,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也扩种到海拔500—600米地带,表现为果小和味酸,被迫改接其他品种了;又如桃叶橙是一个少核品种,桃叶橙与多核品种(如椪柑)混栽,品种特性退化,普遍种子多,由少核变为多核。上述做法,导致产品不受市场欢迎。
二是上世纪90年代,我县实施到长江柑桔带项目,建立了内外贸脐橙基地,把项目村桃叶橙果园统一规划为脐橙基地范围,减少了桃叶橙发展空间;不少柑农盲目跟风,把桃叶橙高换为椪柑、脐橙等其它品种,使桃叶橙的面积产量急速减少。
三是三峡大坝蓄水前,由于没有采取抢救保护的措施,海拔175米以下的桃叶橙被清理掉,使原本数量锐减的桃叶橙更是雪上加霜。
四是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紧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造成一部分果园因荒芜而濒临死亡。
五是果园基础设施不配套。如桃叶橙产区坡度大,土壤瘠薄,普遍没有果园灌溉设施,一遇天旱雨涝,产量锐减,品质大幅度下降。
六是栽培管理粗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偏施化肥,很少或不施有机肥,致使幼树徒长,不能按时投产,成年果园果实含酸量大;(2)不讲究整形修剪,仍其自然生长,致使树冠郁闭,平面结果,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3)计划密植果园封行后不及时间伐,由于只讲密植,不讲计划,这样就因果园长期过份郁闭,造成果园早衰,产量低,品质劣。
三、振兴桃叶橙产业的关键措施
要振兴我县桃叶橙产业,应做到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目前关键要落实以下措施。
1、推到重建一批。对于那些树龄过老以及由于病虫危害严重而无培管价值的果园要推到重建新园。株行距采用3×4米或4×4米的定植规格。
2、改造一批。具有培管价值的的老果园。主要措施一是对地下部进行抽槽换土,深施有机肥(于7、8、9三个月在树冠滴水线下,抽槽60—80公分深,施入有机肥2000公斤),二是对地上部进行回缩更新复壮。
3、间伐一批。对计划密植封行果园实施间伐,保留永久植株40—60株(即株行距3×4米或4×4米)。
4、落实成年树改造修剪措施。对那些过去自然生长的树形,按照一个主干、3—5个主枝的要求,用2—3年时间理顺秩序。
5、对幼年果园,按按照一个主干、3—5个主枝的要求,培养丰产稳产树形。
6、落实配方施肥技术措施。定期对所有产区土壤养分情况进行检测,确定最佳施肥配方。农户还可把土壤样品交县土肥站化验,这种个性化服务,更适合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
7、落实绿色防控病虫措施。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一是大力推广果园安装杀虫灯、挂黄板、挂捕食螨等物理、机械、生物防治措施;二是按绿色食品要求,杜绝使用国家禁用农药,严格实行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8、按园、路、肥、水综合配套的要求,搞好果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把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放在突出地位。
9、继续抓好两种选育。按优质丰产稳产优质和少核或无核的选种目标,选育新的优良单株。
10、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做到统一技术措施、统一农业投入品的供应、统一品牌和包装销售。
11、抓好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经营管理,促进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