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科学家——章文才、邓秀新与秭归脐橙
发布时间:2013/11/12  被阅览数:3286次  来源:秭归脐橙信息网  作者:秭归脐橙

    从普通柑橘,到“柑橘之王”脐橙;从橙吃一季,到四季橙香飘,两代科学家在柑橘园里不断用汗水和生命“种植”奇迹,谱就了世界农学史上的一段传奇——


“橘翁”章文才关注着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秭归脐橙。

邓秀新教授(左)在柑橘园。

四季橙香飘

    阳春四月,从秭归童庄河口驱车溯流而上,车窗外就不时有橙黄在眼前掠过。

    车行40分钟,到达秭归县柑橘良种繁育示范场。

    只见一片金黄点缀在满山翠绿中,挂满枝头的果实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随行的县农业局副局长鲁必让告诉记者,这是晚熟的脐橙“能晚”和挂树保鲜的红肉脐橙。“‘能晚’3月成熟,可一直卖到‘五一’前;红肉脐橙12月初成熟,通过采取保鲜技术,挂果期可延续到第二年4月。”鲁必让说。

    在另一块橙园里,记者发现了“奇景”:橙树上不但有成熟果,还有着馨香四溢的花蕾。

    场长宋文化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他向记者解释,这片是夏橙。夏橙头年4月上旬开花,翌年4月下旬成熟,所以会出现“花果相会”的景观。

    “等‘能晚’和红肉脐橙卖完,‘五一’后就有夏橙上市;夏橙罢市便出售早熟的温州蜜柑和脐橙;到11月,就是脐橙的主销季节。”宋文化说,随着早、中、晚熟脐橙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如今秭归脐橙可满足周年上市。

   “而在以前,秭归脐橙只能一年吃一季,鲜果期由过去的3个月延长到了一年。”宋文化自豪地说。

“橘翁”章文才

    秭归有着悠久的柑橘栽培历史。早在2000年前,“诗祖”屈原就在此吟出千古名篇《橘颂》。

    但长久以来,秭归与“柑橘之王”脐橙并无多大联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秭归橘农主要种植的都是普通的柑橘,在国内没什么名声。“是‘中国柑橘之父’章文才教授把脐橙与秭归联系在了一起。”县农业局退休干部崔治龙说。

    73岁的崔治龙与脐橙打了一辈子交道,从章文才教授第一次来秭归,他就跟随章教授学习、传授脐橙种植技术。

    那是1962年冬,华中农学院的章文才来到秭归调研柑橘生产。一番调查研究后,章老提出,秭归气候、土壤适宜种植脐橙,发展脐橙大有可为。

    自此以后,章老几乎每年都要来秭归,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培育新品种。

    1978年,章老为秭归一次引进12个优良脐橙品种,秭归建成2万亩脐橙出口基地。

    目前,秭归的主要脐橙品种罗伯逊脐橙、纽荷尔脐橙都是章老引进,试种成功后大面积推广的。

    崔治龙说:“没有章教授,就没有秭归的脐橙。”

    1995年,秭归被命名为“脐橙之乡”。秭归人说,这是章老先生给带来的。因此,秭归人尊章文才为“橘翁”。‘橘翁’帮助秭归实现了柑橘产业的第一次跨越。

    受惠于“橘翁”智慧的秭归人没有忘记他老人家。1998年,94岁高龄的章老去世后,橘农们自发地为他塑像,让他享受与“诗祖”屈原同等的待遇。

    2002年端午节,“橘翁”铜像在新归州镇广场揭幕,万余橘农从四面八方赶来,向“橘翁”献花、给“橘翁”鞠躬。时任归州镇党委书记的郑之问回忆起那一幕,至今还感慨不已。

接力棒的传承

    “橘翁”走后,他的学生邓秀新教授接过了老师的接力棒,把智慧的“汗水”洒向柑橘园。

    此时,在江西赣南兴起大规模的脐橙产业,我国加入WTO在即,秭归脐橙面临赣南脐橙和洋脐橙的两面夹击。

    邓秀新说,应对挑战,秭归脐橙必须扬己之长,避锋销售,大力发展高品质的新特品种,打造秭归脐橙品牌。“在邓秀新的建议和推动下,秭归脐橙产业唱响了品种、品质、品牌协奏曲。”县农业局局长董劲峰说。

    董劲峰介绍,为解决脐橙成熟期过于集中,避开集中上市带来的竞争压力,邓秀新教授结合自己的“柑橘优异品种的创新选育及推广”课题,在秭归选育、推广早熟、晚熟的高品质品种。

    红肉脐橙,果皮橙红,果肉呈番茄素红色,甜度达到13.29%。是目前我国通过审定的唯一一个红肉型脐橙新品种。

    1996年,邓秀新教授用从国外引进的2根脱毒红肉脐橙枝条,经多年培育,在秭归高位嫁接成功并推广。

    红肉脐橙不但品质高、晚熟,而且适合挂树保鲜。只要采取邓秀新传授的保鲜技术,它就可以在树上“活鲜鲜”地从秋待到冬,直到第二年春天。

    归州镇彭家坡村橘农彭洪财——秭归有名的柑橘“土专家”。当年,章文才教授曾手把手地教他种植罗伯逊脐橙,如今,邓秀新教授又教会了他种植红肉脐橙的技术。

去年,彭洪财嫁接的红肉脐橙挂果,100棵树就收入2.2万元。“红肉脐橙好吃又好卖,全国只有秭归有呢。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中华红’。”彭洪财兴奋地说。

    是啊,“中华红”——多么美妙的名字!它和“能晚”、“长红”、“蜜奈”、“脐血”等28个新品种,被邓秀新和他的同事们一个个带到秭归安家落户,成为橘农的致富果。

    秭归脐橙种植规模已达14万亩,年产量12万吨,每年为橘农带来2亿元收入,成为峡江橘农的“金饭碗”。

    从普通柑橘,到“柑橘之王”脐橙;从橙吃一季,到四季橙香飘;从章文才到邓秀新,两代柑橘学家为秭归脐橙不断注入“智慧内核”,使得秭归脐橙正在实现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生产的第二次跨越。


脐橙中的“智慧内核”

 

    4月21日,秭归夏橙开园的日子。中国柑橘协会理事长、华中农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邓秀新又一次来到秭归,参加“秭归柑橘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撑”座谈会,为秭归脐橙发展指点迷津。

    由邓秀新主持的“柑橘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课题,刚刚获得今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课题的完成,为秭归脐橙避开集中上市的高峰,走发展晚熟品种、推广晚采技术、品牌运作之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该县高级农艺师谭勇说。

    有数据为证:课题实施的10余年间,课题组为秭归引进、选育脐橙新品种28个,其中,晚熟品种“能晚”以及“脐橙之王”“红肉脐橙”为秭归所独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秭归脐橙的发展历史,就是几代科技工作者不断在其中植入“智慧内核”的历史:

——1962年11月8日,在充分调研秭归柑橘生产后,邓秀新的老师——“柑橘之父”章文才教授提出,秭归柑橘生产应实现良种区域化、品质标准化、果实商品化的“三化”目标。如今,几十年过去,章老先生的这一真知灼见,仍然熠熠生辉,指导着秭归柑橘生产。

——1967年,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的章文才带着学生周绂“秘密”来到秭归,指导农民建起了全国第一个地下通风贮藏窖,使柑橘可保鲜4个多月,好果率达90%以上。第二年,按照章文才的建议,全县建起贮藏窖52个,使秭归走出了柑橘保鲜销售的好路子。

——1978年,国家批准秭归建设2万亩脐橙出口基地后,章文才为秭归一次引进了12个美国优良品种。其后,“全国名优水果”、“省优质产品”、“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等一个个荣誉相继落户在屈乡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1985年,秭归卢家山村出现柑橘树大片死亡现象,81岁的章文才得知后,连夜赶到秭归。第二天大清早,他便带着学生越过青干河,来到柑橘园现场采样查看。下坡时,章老在4个学生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地滑到河边,汗水湿透了全身衣裤。最终,在章老的指导下,控制住了柑橘树病害的大流行。

——1993年,经章文才介绍,农民彭洪国被吸收为中国柑橘协会会员。1994年,果农向思模在全省首批农民技术职称评审中,被评为农民高级技师职称。在秭归,章文才老先生手把手地教出了成百上千这样的脐橙“土专家”。如今,秭归农民的脐橙种植技术全国第一。

——1996年2月19日,92岁高龄的章文才给秭归县委写下最后一封信,建议“把果农组织起来,办产、供、销、运、贮、加工一条龙的现代大农业”。

    章文才教授过世后,接过老师接力棒的邓秀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在为秭归脐橙提供科技支撑的同时,更多地为秭归脐橙提供发展战略的支持。

    进入新时期,秭归脐橙面临赣南脐橙和洋脐橙的两面夹击,邓秀新适时提出“发展晚熟品种、推广晚熟采收技术、精心运作品牌”的发展战略。

    接受邓秀新的建议,近年来,秭归充分利用无霜冻的气候条件,更新果园,把现有的老品种改成早熟、晚熟品种和适宜晚采的优良品种,拉长脐橙上市的时间,大大提高了秭归脐橙的竞争力。

    秭归脐橙果大无核,但它又有“核”——几代科学家们用汗水和心血为它不断植入的“智慧内核”!


 

秭归脐橙网   鄂ICP备2023001137号-1 鄂公网安备42052702000146
地址: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凤仪大道果然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联系邮箱: yc2502@126.com 微信:yc2502
网站访问量:今天第 0位访问者 页面访问量:今天第0访问者 技术支持:果然好生态农业 电话:1388665846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