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随我慢慢变老
发布时间:2017/9/7  被阅览数:2857次  来源:秭归脐橙信息网  作者:秭归一中 周育英

秭归一中 周育英


端午,一个年年要过的节日,一个年年要赋予一些元素的符号,很多人在为之庆祝为之忙碌。以前并未细细想过,它于我有多少不同。今日静思,端午竟然随我慢慢变“老”,慢慢走出生活,走进诗文,走成了一种寄托。



小时侯,我家在长江边上的一个叫牛口的小镇。老家有青石板街道、板壁屋,古老而宁静。记忆中,年年端午,家家户户要包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但是与《边城》的端午不同,我们不放鸭子,不吃鸭蛋,不赛龙舟。所以,端午在我的印象中就是母亲的粽子。



端午前一天的早上,母亲泡上一小盆糯米,然后到老远的山沟里寻来一大把葱绿的蓼叶藏在水缸后面的凉快地儿。吃过晚饭,母亲便摆出两个凳子,一个放糯米盆,一个放蓼叶和缝铺盖的细白索。母亲像变魔术一般,三翻两转再一绕,就把一勺子糯米稳稳妥妥地藏进了蓼叶里捆扎好。细白索不剪断,一个连一个地,拴着一挂粽子尖儿。拴有七八个了,一根索子用完了,就再抽一根。包粽子不像做饺子,母亲是舍不得让我们练手浪费糯米的,我们就只能在旁边巴巴地先嗅嗅蓼叶香。



端午那天,一挂挂粽子经水一煮,呼啦由青变黄。我们顾不得烫手,就忙着剪线头扯蓼叶,糯米香夹着蓼叶香,馋得我们直流口水。等到母亲端来一大碗白糖,粽子尖立马被我们咬成粽子圈了。原来,比粽子香甜的是白糖啊。我们可劲地蘸白糖,自然是舍不得把粽子送到江里去当祭品的。那时,爷爷就会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呢。



从读初中开始,离家远了,端午节难得吃上粽子。加上生活逐渐好起来,零食多了很多,便不再惦记那满口的白糖粽子香。



读高一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写议论文,屈原在我心目中渐渐明朗起来。语文老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又是颇有些文艺的青年,于是组织我们去参观老屈原祠。我记得“山门”、“光争日月”就是游屈原祠后写进作文的新词。或许,屈原的求索与正直就在那一刻已经融进了我的骨子里。前几天,看到高中同学晒的屈原祠合影,不由地感叹“那年青春我们正好”。



等我当了老师,我就着语文老师的名头,参观乐平里,拜谒屈原祠,一正经地讲屈原,咬文嚼字析《离骚》,周末组织学生自印班刊《求索》。现在翻开那一本本用蜡笔钢板刻写的文集,淡淡的油墨香如同儿时的蓼叶棕香,飘渺而遥远。遥远到需要搜索关于端午的记忆。



想起一个朋友的诗:“端午这棵树/和许多年前没有两样/树上开满洁白的花朵/引领我们走进清洁的源头/更深地沁入人的灵魂。”



想起一个叫书林的学生,以“披文读《离骚》,深情悼屈公”为话题写了这样的诗句:“清香的竹叶/洁白的糯米/包裹着屈乡儿女一片赤诚的追忆/仿佛有一个伟岸的身影/仰面伫立/诉说世间最圣洁的灵魂的皈依……”



想起一次端午诗会,儿子和同学将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挂艾叶》《弧线》排成朗诵节目,借花布衫,找背篓,缠艾叶,忙得有滋有味,表演时稚气可爱。



从粽子到诗歌,屈原是一个桥梁,更是一根脊梁,他静静地伫立在我们身边,一直在,永远在。有人说,回忆,是慢慢变老的象征。提起端午,满是琐碎的回忆,岁月流逝,容颜已老,端午也在慢慢变老,老成一种不需要介绍就能懂得的文化。这是一种物质到精神的蜕变,代代传承。


秭归脐橙网   鄂ICP备2023001137号-1 鄂公网安备42052702000146
地址: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凤仪大道果然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联系邮箱: yc2502@126.com 微信:yc2502
网站访问量:今天第 0位访问者 页面访问量:今天第0访问者 技术支持:果然好生态农业 电话:13886658462
关闭